恩施州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来源:恩施州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23-10-07 16:06
为促进全州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根据《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鄂发〔2022〕24号)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要求
到2025年,中医药综合产值达到200亿元;实现州、县市办中医医院全覆盖,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全面设置中医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全覆盖;中医药特色服务、医卫融合、产业发展、人才培育、科技创新、文化传播和信息支撑七大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中医药强州建设取得新突破。
二、重点任务
(一)建设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1.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按照三级医院标准新建州中医医院,独立建设恩施市中医医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规范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建成以三级中医医院为龙头,二级中医医院和其他县级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中医诊所、门诊部和特色专科医院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中医诊所、门诊部和特色专科医院,新增注册30家,鼓励连锁经营并向州外拓展,支持开展签约服务。支持三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医联体,推进紧密型中医县域医共体实质运行。(责任单位:州卫生健康委、州发改委、各县市。以下均有各县市,不再列出)
2.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积极争取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县域提标扩能等项目支持。争创20个国家和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培育100个州级重点专科和基层中医重点专科,县级中医院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1个县域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或医疗机构建设院内制剂共享配送中心,支持院内制剂开发和全州调剂使用。建设10个中医经典病房。(责任单位:州卫生健康委、州发改委、州税务局、省药监局恩施分局)
3.健全中西医结合机制。积极争取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作诊疗中心项目,争创国家、省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科室。将中西医协同发展纳入公立医院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公立医院和专科医院要把中西医联合查房、会诊纳入医院管理制度,推广应用中医药和适宜技术,在主要临床科室配备中医医师。支持巴东县第二人民医院等有条件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转型为中西医结合医院。支持三级中医院开展“西学中”培训。(责任单位:州卫生健康委、州发改委)
4.筑牢中医药服务基础。县级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常态化面向基层开展适宜技术培训。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标准化建设,配齐配强中医师。推进村卫生室中医阁标准化建设,中医药服务比例提高到80%以上。支持利川市、建始县、宣恩县、咸丰县等县市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支持来凤县、鹤峰县薄弱中医院建设。支持咸丰县中医医院打造中医特色样板医院。(责任单位:州卫生健康委)
5.突出民族医药特色服务。支持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民族医药科室,鼓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提供民族医药服务。制定推广一批土家医、苗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技术指南。鼓励州内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将民族特色中药材按规定纳入中药饮片生产范畴,促进民族药材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支持将民族医药特色疗法收费纳入医保报销支付范围。(责任单位:州卫生健康委、州医保局、省药监局恩施分局)
(二)促进中医药融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6.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加强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内涵与标准化建设,制定推广一批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支持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体检项目。实施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开展中医适宜技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等项目,将中医治未病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地方增补项目。大力普及起居调养、药膳食疗、养生功法等养生保健方法,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至少培养2名中医养生保健讲师,制订药膳目录在医疗机构、机关食堂和餐饮机构推广使用,推广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养生功法和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责任单位:州卫生健康委、州市场监管局、州文旅局、州总工会)
7.提升中医药疫病防治能力。制订中医药防治全面融入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配强州级中医药应急专家库,打造高水平疫病防治和应急救援队伍。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均应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加强急诊、重症、感染、呼吸等科室建设。(责任单位:州卫生健康委)
8.提高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规范设置康复科、老年病科,开展中医药康复服务。推动中医康复技术进社区、进家庭。围绕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尘肺病等制定推广一批中医康复方案。开展中医康复技术培训,提升临床、康复、护理、慢性病管理、科学研究、健康管理能力。(责任单位:州卫生健康委)
(三)建设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
9.提升中药材种业质量。支持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建设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湖北分库,大力开展中药材种质资源保存、鉴定评价、优良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推广优质种子种苗,引导全州中药材种子种苗集中供应,从源头保障中药材质量。围绕全州优势品种建设一批中药材种子种苗专业化繁育基地,培育壮大5家以上中药材种子种苗企业。(责任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州林业局、州卫生健康委、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
10.引导中药材规范种植。确保全州中药材总面积稳定在150万亩左右。保持厚朴、银杏、黄柏、杜仲等木本药材面积基本稳定,升级恩施紫油厚朴百里长廊。大力推广黄连、黄精、大黄、玄参、独活、党参、藤茶、白术、木瓜、竹节参10个品种种植,打造“恩优十味”10个黄金单品,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建设“恩优十味”示范种植基地。制定全州常用中药材种养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广泛开展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栽培,开发一批中药材林下种植模式并推广。依托湖北民族大学武陵山中药材检验检测中心建设中药材快速检测站点。(责任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州林业局、州卫生健康委、省药监局恩施分局、湖北民族大学)
11.开展中药材产地加工。大力开展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培育产地加工企业20家。制定20种常用中药材产地加工技术规程并推广应用。鼓励中药饮片企业采购我州中药材产地加工品种,支持中药生产企业在我州增加异地车间。(责任单位:州卫生健康委、省药监局恩施分局)
12.做强中医药龙头企业。支持时珍堂巴东药业、一正药业、香连药业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促进金融、人才、项目、市场资源向龙头企业集中。培育中药大品种,积极争取我州特色中药品种进入国家医保、基药目录。加强中药新药研发和已上市中成药二次开发,对州内获得国家批准注册上市的中药新药给予注册申请人奖励。支持传化集团建设武陵山中药材仓储物流集散中心,支持建设3个中药材道地产区基地仓。培育1家中医药电子商务企业。(责任单位:州经信局、州商务局、州科技局、州卫生健康委、州市场监管局、州医保局、省药监局恩施分局)
13.发展中医药新业态。建设中医药特色健康旅游基地,森林康养基地和中医药文化特色街道,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打造星级中医药主题酒店。支持黄精、党参等药食同源中药材产品研发并进入景区等市场销售。推动药膳产业链建设,打造10个药膳示范店。支持中医药+养老、养生、旅游、食品、文化融合发展,支持乡镇卫生院在康养旅游基地建设中医馆,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大力开展推拿、拔罐、刮痧、艾灸等中医药传统服务。(责任单位:州文旅局、州卫生健康委、州科技局、州民政局、州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恩施分局)
(四)完善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
14.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育。加强中医药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引进,支持引进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高端人才在我州设立“侯鸟人才”工作室,鼓励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培养中西医结合骨千人才。实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和卓越师资培训计划,培养一批中医临床名家和教学名师。选树一批“恩施州中医大师”,州、县市至少分别建设10个名医工作室,培养带动一批中医药拔尖人才。(责任单位:州委组织部、州卫生健康委、州人社局、湖北民族大学)
15.强化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招录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支持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开展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开展中医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落实中医药人员“县管乡用”政策。开展村医中医药知识与技能轮训,提升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州卫生健康委、州人社局)
16.强化特色人才队伍培养。统筹推进中医药大健康、中药材产业链技术技能人才和文化传播、对外交流人才培养,将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等中医药人才纳入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推进中医药职业教育,开展推拿、拔罐、刮痧、艾灸等中医药传统技术培训。(责任单位:州卫生健康委、州人社局、州农业农村局)
17.深化医疗教育协同发展。推进中医药专业课程教材教法改革,将中医课程列入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提高中医药经典课程比重,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支持湖北民族大学建设中医学、中药学、土家医学专业,支持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中医学、中药学专业。推进中医药毕业后教育与专业学位衔接。培养一批中医药专业课程师资,支持中医大师进大学开展教学。支持有条件的三级中医院设立教学门诊。(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州卫生健康委、湖北民族大学、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18.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完善中医药职称评聘制度,落实好放宽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医师职称晋升条件政策。按“两个允许”要求,落实中医药从业人员待遇。将中医药人才纳入“硒谷英才”计划,支持申报省“时珍中医药人才培养工程”和国家“岐黄学者”“青年岐黄学者”人才项目。促进民间中医传承发展,各级中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应设置中医(专长)医师岗位,通过确有专长人员考核,发现、聘用一批民间中医。(责任单位:州委组织部、州人社局、州卫生健康委)
(五)健全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
19.强化中医药传承保护。加强恩施州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和中医典籍收集、整理、研究运用。收集整理民间中医药传统知识,推进数字化保护利用,编写土苗医学教材。组织中医药专家对我州特色经典名方进行论证并开展临床及药物毒理试验,促进中药新药转化。推进中医药活态传承,完善师带徒中医传承机制,支持恩施州中医大师开展师带徒。(责任单位:州卫生健康委、州文旅局、湖北民族大学、省药监局恩施分局)
20.搭建中医药科创平台。支持国家级、省级研究机构在恩施州设立中医药科研分支机构或新型研发机构。支持武陵山中药材检验检测中心申报国家B级检验检测平台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开展道地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修订。支持建设恩施州道地药材研究院和校企联合创新中心。鼓励与高校开展合作,联合进行科研攻关,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人才链全面融通。(责任单位:州科技局、州卫生健康委)
21.提升中医药科研能力。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和规律的临床设计、新型研究策略与方法学体系,将生物医药纳入州级科技项目指南,重点支持中医药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与转化机制,促进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一批优秀中医药科研成果,促进院内制剂向新药转化。(责任单位:州科技局、州卫生健康委、州人社局、省药监局恩施分局)
(六)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
22.实施中医药品牌发展战略。开展黄连、厚朴、木瓜、玄参、续断5个品种道地药材认证,争取更多品种进入全国道地药材目录。开展“品质中药”认证,实现中药材优质优价。打造“华中药库·恩施药材”“恩优十味”公用品牌,开展鸡爪黄连、紫油厚朴、板桥党参、鸡腿白术等中药材商标注册。提炼我州民族中医药文化精神内涵,办好品牌活动和中医药学术论坛。创作一批中医药文化纪录片、网络视听节目、文学作品等。(责任单位:州委宣传部、州卫生健康委、州农业农村局、州市场监管局、州文旅局)
23.提升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推动中医药元素融入城市景观,在城市建设更新改造中融入中医药文化元素。支持建设武陵山中医药博物馆和恩施州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纳入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项目。壮大中医药文化宣传队伍,推进中医药健康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开展中医药文化专题教育活动,建设校园中医药文化角和学生社团,丰富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责任单位:州卫生健康委、州文旅局、州住建局、州教育局)
(七)建设信息与标准支撑体系
24.推进中医药信息和标准建设。推动中医药与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打造5家智慧中医医院。参与国家中医、道地药材、中药产品、医疗器械等领域标准制订。(责任单位:州卫生健康委、州农业农村局、州市场监管局、州经信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州、县市中医药管理体系,理顺中医药发展工作机构,充实中医药管理力量。发挥州中医药产业协会作用,提高全州中医药产业组织化程度。(责任单位:州委编办、州卫生健康委)
(二)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统筹各级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补助资金,落实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鼓励设立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中医药发展基金。加强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融资对接,培育支持中医药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开展中药材种植保险。(责任单位:州卫生健康委、州地方金融局、州财政局、州农业农村局、恩施银保监分局、人行恩施州中心支行)
(三)完善政策支持。制定实施医疗保障支持中医药发展政策措施,医保总额预付标准适当向中医医疗机构倾斜,遴选部分中医优势病种,提高支付标准,建立与西医同效同价的支付标准。争取将中医优势病种中药、中医适宜技术等纳入报销目录。落实中医诊查收费调节机制,合理提升中医诊查收费标准和中医特色诊疗技术项目价格。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积极推动本地医药企业生产的产品进入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责任单位:州医保局、州财政局、州卫生健康委、州市场监管局)
(四)加强监管考核。强化中医药监督执法,建立不良执业记录制度。加强中药材种植、生产、流通全产业链条质量监管,建立中药材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建立中医药工作常态化考核机制,将中医药重点工作纳入健康恩施目标考核体系。(责任单位:州卫生健康委、州司法局、州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恩施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