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艾:艾叶药用历史悠久,至今已有 2000 多年,在《诗经》离骚》孟子》庄子》春秋外传》艾赋》中均有记载。艾叶作为药物则始载于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明代艾叶道地产地逐渐由复道、明州转变为蕲州。《本草品汇精要》载"道地蕲州、明州”,首次将蕲州作为艾叶的道地产区。李时珍《木草纲目》中对艾叶的道地产区作了详细记载,并首次提出"蕲艾":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今蕲春、武穴、黄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自此,自蕲艾问世以来,由各医家的推崇及后代不少一家在用艾方中强调用蕲艾,蕲州作为艾叶的道地产地一直延续至今。
天麻:以赤箭之名始载于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宋《本草图经》记载“天麻生郓州、利州、泰山、崂山、诸山,今京东、京西、湖南(今湖南省全部和湖北荆山、大洪山以南,鄂城,崇阳以西,巴东、五峰以东地区)、淮南州郡亦有之。“《中药志》(1959年)记载陕西、湖北及东北各省亦产。《药材资料汇编》(1959 年)记载“湖北咸丰、鹤峰、巴东所产称什路天麻"。"罗田天麻英山天麻"和“神龙架天麻"先后列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茯苓: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称“茯菟",列为上品。宋末至明初,我国北方连年战乱,原以北方为主的茯苓栽培产区相应南迁至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区,并逐渐形成大规模栽培,生产提供的商品供应全国,成为全国茯苓的主要产区。据湖北省《罗田县志》记载:元朝(罗田)即有茯苓种植,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清乾隆三年(1738年)湖北优质罗田茯苓,即正式挂上“九资河“牌号向蒙古、日本及东南亚等地销售;1915年,“九资河茯苓"参展美国旧金山万国商品博览会,并以其优良的商品质量倍受赞赏。1977年,湖北英山、罗田、麻城等大别山茯苓产区县被定为全国茯苓外贸出口基地;1984年及1997年,分别被定为全国茯药材生产基地。
苍术:以“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苏轼在《东坡杂记》中记载:"黄州(今湖北黄冈市黄州区)山中苍术甚多”,可见宋代时期,湖北黄冈地区为苍术的主要产地之一。自明代以来,历次罗田县志均把茅苍术列为重要特产。民国《药物出产辩》记载苍术“产湖南襄阳、郧阳、马山口、紫荆关、京山县、米河等处。俱由汉口运来。“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记载南苍术“主产江苏句容(茅山)、镇江、溧水,湖北襄阳、南漳,湖北产量大,多集散在汉口,故称“汉苍术”。上世纪 90年代茅苍术野生转家种成功以后,湖北省英山县、英山县,京山县,罗田县,保康县开始大规模种植,其中英山县享有"中国苍术第一县"称号,英山苍术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半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半夏产地全国分布较广,民国时期半夏以湖北荆州,浙江富阳、衢州、严州等为道地产地。《药物出产辩》记载“产湖北荆州为最。“《中国药学大辞典》记载"半夏产湖北荆州为最。"民国时期荆州辖境为今江陵、京山、钟祥、天门、潜江等地,首次明确半夏的道地产区在湖北。1959 年《中药志》记载"我们大部分地区均有野生,主产于四川遂宁、达县,湖北江陵,襄阳.",现代产地较多,以湖北潜江、天门、京山、江陵、襄阳、钟祥等地产半夏质量较佳。
黄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恩施自治州种植黄连的历史悠久,据主产区《利川县志》和《利川特产志》记载利川栽培黄连始于唐代,至清代栽培甚广。汉代《苑子计然》记载"黄连,出属郡黄肥者善”(蜀郚即为现四川、重庆与湖北鄂西)南北朝《本草经集注》记载“黄连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二月八月采”。公元 742 年(唐天宝元年元丰九年志记载“施州(今恩施)上贡黄连十斤…"”,可见当时湖北恩施出产的黄连质量已是全国公认。《宋史志》记载:施州下清江郡.贡黄连"1891年(光绪十七年Ж《利川县志·卷之七·物产篇》记载“黄连,邑产甚多,似鸡腿者良"。黄连现主产于我省利川竹溪等地,其中竹溪澈水乡被周恩来总理成为"中国黄连之乡",利川有"全国生态黄连之乡"的美誉。
菊花:始载于《神衣本草经》,列为上品。”麻城福白菊"是位于大别山区的湖北麻城种植的药用菊花,有 1500 年的发展历史。《唐天宝单方图》载“白菊云味辛平无毒,…汝南名茶苦蒿(今河南中南部至湖北东部,含麻城产地)。存世最早的《麻城县志》康熙九年 (1670 年)版〕在"物产·药草之属"中记载了"甘菊""菊花"等 56 种中药材,麻城福白菊是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获批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0年7月,麻城被授予“中国保健菊花之乡"。2019 年,麻城被授予"中国菊花创新发展之城"。2020 年麻城福白菊进入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首批保护产品名录,产销海内外。
龟鳖甲:《证类本草》、《蜀本草》均载:"陶隐居云:此用水中神龟,长一尺二寸者为善。厌可以供卜,壳可以充药,亦入仙方,用之当炙。….禹锡等谨按蜀本注图经云:江、河、湖水龟也。湖州、江州、交州者,皆骨白而浓,色分明,并堪卜,其入药者得便堪用。”文中所述湖州实为古代吴国即浙江一带,江州实为古代蜀国即湖北东南部、江西北部一带,交州实为两广一带,此三处皆水系发达,为乌龟生活栖息的主要地域,此龟较常见,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沼、池塘中。药物出产辨》曰“湖北、安徽沿扬子江下游一带均有出。“现时长江流域所产为多,曾在武汉大量集散,故有“汉板、汉龟甲"之称。
银杏:银杏的种植历史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时期,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描述汉武帝修建的皇家园林上林苑,有"沙棠栎槠,华枫枰栌"之称,西汉以前人们称银杏为枰。隋唐时期,佛教视银杏树为菩提树,在庵观寺院大量栽植。宋朝时银杏的异地引种栽培技术有较大发展。梅尧臣、欧阳修、阮阅等当时的诗文都记载了当时银杏从江南引种栽培在中原地区的盛况。明清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银杏栽植的记载。其中,湖北安陆,江苏泰兴和邳州是国家命名的"银杏之乡"。
厚朴: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我省鄂西是全国厚朴的主产区,有500 多年的栽培历史。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厚朴,今出建平(今恩施属当时的建平郡)、宜都极厚、肉紫色为好"。明代《本草品汇精要》称:"道地蜀川、商州、归州(今宜昌秭归、恩施巴东)、梓州、龙州最佳。”1930 年陈仁山《药物出产辨》载“紫油厚朴,乃皮厚、多润、色紫褐而味苦辛者,为优质道地药材"。《湖北省林业志》载“厚朴,恩施双河桥所产最为著名,皮厚、质细、油性重、香气浓、断面棕色、内表深紫色,称为'老山紫油厚朴’,被誉为上品”。
黄精: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湖北传统道地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秦巴山、武陵山和大别山等地。如始建于东汉的道教之著名典籍《道藏·神仙芝草经》有云:"黄精宽中益气,五脏调良,肌肉充盛,骨体坚强。其力倍,多年不老颜色鲜明,发白更黑,齿落更生。三国时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亦载:"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三国时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亦载:久寿,意甚信之。”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在“释名"项下更明确指出:“黄精为服食要药,故《别录》列于草部之首,仙家以为芝草之类,以其得坤土之精粹,故谓之黄精。”并在"主治"项下增补了"补诸虚,止寒热,填精髓之效。